
农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7月9日凌晨,见到陈德延时,他正推着惯导小车在铁路线路上忙碌,时而专注查看仪器屏幕上的波形、检查数据,时而呼唤同事安装棱镜。这名90后是国铁南宁局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钦州工务段钦州高铁线路车间线路工长,7年来,他勤学苦干,几乎干遍铁路线路工岗位,熟练掌握各项技能,成为车间“放心人”。
2017年刚入路时,陈德延初接触轨检车波形图,分不清“高程”与“平面”的逻辑差异,操作时常误触按钮导致重测。但他凭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劲和狠劲,将波形图贴在工位前,每日对照练眼力、磨耐力,反复操作直至手法流畅、闭眼能重现流程。
为跟上技术发展,他查阅资料、研读标准,积极参加技能比武与岗位练兵,在“青年小班制”答题竞赛中多次获优,成同龄人技术标杆。休息时他也常“泡”在工具房练手,校正手势、试验操作。工友打趣他是“最勤奋的自学者”,他回应:“手不生,心才稳。”他连续5年工班长考评“优秀”,2023年获评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因技术全能、作风硬朗,被工友称为“稳得住的陈工长”。
高铁线路检查是“毫米级”工作,关乎行车安全。2025年初,为配合线路质量集中整治,陈德延带队执行邕北线98.4公里高精度测量任务。连续多日,他与工友日落而出、日出而归,拂晓前到家成常态。
作业间隙靠车上小憩,凌晨露气打湿工服,他从未退缩。每完成一段测量,他立即比对数据、现场核实,严防误差扩大。测完轨后,还需回工区处理数据拉坡、优化比对,有时直至中午才休息。“疲不疲倦,当然有,但心里不能松。” 他常说,“你放过一个误差,列车就可能失去一次平稳。”
2025年1月至5月,陈德延带领工区完成线路检查216.6公里,道岔检查67组,查出病害176处,其中I级类病害105处,全部按期整治销号。这些数据为维修决策提供支撑,筑牢高铁运营安全第一道防线。
“我们干的是技术活,也是传承活。”2025年,工区迎来4名00后新职工。陈德延为他们安排了“入门仪式”:统一发放拉坡数据册、讲解轨检标准,甚至为他们购买工具腰包。
陈德延深知现代化分析技术将取代传统手工测量,推广责任重大。他以岗位练兵为契机,在全车间范围内对青年职工开展惯导小车波形图分析能力的测评,并组织学习,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职工,陈德延有时会通过视频电话督导教学。在周末闲暇时间,他会开设“轨检实训课堂”,从横轴、纵轴和基准线入手为青年职工讲解波形图识读技巧,与他们共同探讨线路病害成因及养护优化方案。
为落实“拉一带一”师徒结对机制,陈德延结对一名青年员工用心帮带。2025年,该青年顺利被聘为技师,成为车间首位 “自主培育技师”。
一次夜间作业,他测量时发现道岔转辙部分轨向波形图“异常陡升”,判断可能顶铁间隙过大。现场核查确认,因行车密度大,车辆震动导致顶铁磨损。为不耽误列车运行,他立即上报车间连夜抢修,采用增加M铁调整顶铁间隙,仅1小时便调至标准值并完成复测,保障了次日列车安全通行。
类似“惊险一刻” 在这名线路工长七年的工作中并不少见。他表示:“我从不怕问题,怕的是放过了问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源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